集众智,造“中国芯”
发布日期:2021-12-02
访问量:2818
本文为所长樊晓华先生,时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无线通讯射频技术实验室主任期间接受专访内容。
本文转自《科技创新与品牌》2013年第05期 作者:庞贝、刘飞帆
集成电路的正能量
假如桌上放着半杯水,那么你关注的重点是水还是空了一半的杯子?樊晓华明显属于前者。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消耗国,但自己提供的芯片不足10%。我国的芯片产业在最近十年里发展迅猛,但产品依然90%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额甚至超过石油。
根据海关统计,仅2012年1~11月,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就达到1724.99亿美元,同比增长11.8%;进口量为2197.17亿个,同比增长11.7%。
只要对这个产业稍加了解,就能列举出我国在集成电路这一领域存在的一系列劣势:产业规模不大,自给能力不足,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企业规模小且分散,持续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少,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如此看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何止是空了一半的“半杯水”,这水似乎刚刚占满杯底。
中科院微电子所无线通讯射频技术实验室主任樊晓华却说,“我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悲催’。”
此话怎讲?在他看来,我国的芯片设计企业正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积累的能量正在迸发出来。
那么,这能量来自哪里?
顶尖产业汇集顶尖智慧
《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集成电路(IC)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与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支撑……”
“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核心产业自然需要顶尖的头脑。
2001年,樊晓华从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生毕业,赴美留学。当时的中国微电子产业,可以说力量比较单薄:“没有太多企业与科研力量,每年毕业的微电子专业学生数量有限,研发技术水平整体不高,相对落后。”
事隔十多年后,在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叶甜春所长、周玉梅副所长以及射频集成电路研究室张海英主任的大力支持下,樊晓华再以无线通讯射频技术实验室主任的身份回到中科院微电子所,感受如今的行业发展,他说了四个字:“天翻地覆”—集成电路领域,已经走过了当初可以跑马圈地的年代。如今,任何一个领域都有或大或小的公司与科研团队在做,都可以找到一起赛跑的同路者,“竞争压力很大”。
樊晓华十分惊喜地看到这一领域人才储备的日益丰富。以微电子所为例,十年之前约有100名左右研发人员,而现在拥有超过1000人的专业人才储备。
这得益于教育部、科技部于2003年筹建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也得益于心系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海外兵团”的加盟。
在人才日益充足、竞争日益激烈的背后,是生机勃勃的行业发展态势。十多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市场需求和政策牵引的双重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出台系列鼓励产业发展政策以来,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集成电路市场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
樊晓华说,从技术能力上,“我们也得承认,海外目前要领先一些,但是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中国集成电路比外国差,但我想强调的是,我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
落后是相对的,而进步是进行时,也是大势所趋。有业内人士估计,到2015年,中国芯片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樊晓华也认为,本土芯片企业在未来将“大有作为”。
顶尖智慧专注顶尖追求
虽然和集成电路的缘分,是“先结婚,后恋爱”的“爱我所选”型,但是樊晓华仍然在这一领域摸爬滚打了20年。动力何在?樊晓华也说,“这是一个智慧比较集中的领域。竞争非常激烈,我喜欢挑战。”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一产业要向前行,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呢?
在樊晓华看来,首先是科研价值导向追求短期效益,耐心不够。其次,目前仍有部分企业认为国产芯片在技术上与国外产品存在很大差距,只能用在低端产品上,或者仅作为低成本替代方案,从而限制了本土芯片的应用。政府应该积极推动产业界采用国产芯片,从而使政策真正成为国内电子产业链上下游积极互动的催化剂。
2012年5月23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公布2011年度认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的通知》,“新一代通信射频芯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落户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2012年6月,樊晓华回到国内,担任无线通讯射频技术实验室主任一职。一年的时间里,在原有基础上组建起一个更加强大的科研团队,拥有在国内数一数二的科研实力。目前,团队中有10名博士,其中两人为留美归国人员,20多名在读研究生。
通信技术是信息社会的神经系统,为现代化的生活提供各种便利,越来越成为生活、工作所必需的一项技术。随着通信质量要求的提高,通信射频技术的更新换代愈加频繁,对于射频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他对于团队在研究上的要求也是“取法乎上”:做中国最好的集成电路设计团队和实验室,在无线射频通讯领域做出切合国家发展、在国际上有创新性的标志性的成果。
“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要解决人们生活中和工业界、产业界的重大难点,当然还包括一部分前瞻性研究。”兼具学术与工业界双重背景的樊晓华,对于工业界发展方向极为敏感,同时在方案可操作性方面具有优势。樊晓华说,集成电路领域有其自身特点,科研和工业的区别不像其他行业那么大。他给团队定位就是,要满足两方面的需求,既要在科研上有突破,又能满足产业界的发展。并为产业下一步发展做知识积累。
近年来,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863及北京市重点科技项目,与国内外兄弟单位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先进通信技术研发及相关产业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从2G(第二代通信标准)到4G(第四代通信标准),从2.4GHz到太赫兹,都有着深入细致的研究,并获得显著进展。
樊晓华透露,目前,团队正在研制TD-SCDMA和TD—LTE的双模芯片,这在国内科研院所是第一款,性能指标争取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同时,他们也在做RFID读写器芯片,这是国内第一款同时支持国际标准ISO 18000-6C(EPC Class 1 Gen2)和自定义协议的产品,争取可以对民用和专业行业市场上RFID研发做出贡献。除此之外,团队还为应用在智能电网、无线通信和物联网方面的芯片倾注心血。而所有这些,追求的目标概括起来就是: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
顺应集成电路产业滚滚向前的发展大潮,做出切合时代发展的贡献,同时实现自身价值,这是樊晓华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成就了这个浑身上下充满“正能量”的人。他用“creativity,
satisfaction, miracle”来作为团队的精神文化内核,“以创新为导向;满足国家需求,成就自身价值;争取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